守正为心 疾恶不惧

2019-03-15

     作为党员干部,为群众办事理应以一个“热”字当头,但面对私情私利,则必须敢于拿出一股子“冷”劲来,在各种人情和私欲面前守好底线,才能坐得直、站得稳、行得远。

  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、面对身边人的请托说情、面对各类违纪违法现象,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疾恶不惧、不讲情面,这既是对正直公道价值观的维护,也是对党纪国法底线的坚守。

  在中国历史上,有很多被人们认为秉公办事、不讲情面的正派官员。《明史·周新传》记载,“敢言,多所弹劾。贵戚震惧,目为‘冷面寒铁’。”明代监察御史周新正直敢言,不畏权贵、善于断狱,不论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,只要行为有所不端,一律上书弹劾,朝中官员都对他非常畏惧。周新在浙江任按察使期间,为查办案件而假装成平民,故意触怒县令而被关入大牢。通过这种方式,周新在狱中收集到了县令收受贿赂、勒索钱财等犯罪证据,最终“县官惭惧,解绶而去”。

  然而,面对各种“疾恶”,要想做到无所畏惧也绝非易事,首先要保持定力。毕竟,身在官场,难免会面对利益、权力等各种诱惑,甚至是来自别有用心者的“围猎”。据《汉书·郑崇传》记载,尚书令赵昌佞谄,素害崇,知其见疏,因奏崇与宗族通,疑有奸,请治。上责崇曰:“君门如市人,何以欲禁切主上?”崇对曰:“臣门如市,臣心如水。愿得考覆。”郑崇这一句“臣门如市,臣心如水”,可谓掷地有声、铿锵有力。试想,若不是郑崇自身做到了心如古井,不为利害所动、不为私心所俘,又如何能够面对宦海沉浮,而做到波澜不惊呢?

  唐代柳宗元曾说,“守正为心,疾恶不惧。”此句意在告诫为官者,任何时候只要恪守正道、胸怀正气,就能不为各种歪风邪气所染、不被任何旁门左道所迷惑,就敢与各种不良现象、奸邪小人作斗争。史书记载,明代番禹县令道同为官清廉,执法严格。永嘉侯朱亮祖出镇广东时,收受贿赂、贪赃枉法,多次想要利用权势使道同屈服,但道同不为所动,秉公执法,维护了律法的尊严。

  然而,在公义与私利、人情与原则之间要做出正确选择,特别是对待亲属也能坚持做到“守正为心”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宋代陈执中办事悉心尽瘁,向来不徇私情。在其任宰相之时,他的一个女婿恳求他给自己谋一个好的差事。陈执中断然拒绝:“官职是国家的,不是卧室箱箧里的物品,你虽然是我的女婿,也不能随意拿取。”如此看似无情无义,实则是“守正为心”的表现,表明了为官者对权力和职责的敬畏之心。

  共产党的干部,有很多是“守正为心,疾恶不惧”的人。“全国优秀县委书记”廖俊波曾经多次“板着脸”要求家人,对任何人的请托都要明确拒绝,不要添乱,不要坏了规矩。但在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面前,他却始终“俯首甘为孺子牛”。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之下,原本没有工业基础的政和县一跃成了福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。

  作为党员干部,为群众办事理应以一个“热”字当头,但面对私情私利,则必须敢于拿出一股子“冷”劲来,在各种人情和私欲面前守好底线,才能坐得直、站得稳、行得远。